做好企业的工作分析 为岗位职责定位
围绕这两个问题,岗位分析主要的研究任务即为两方面:
1、岗位描述,即对岗位的名称、劳动活动的程序、职责、工作条件和环境等所进行的一般说明。
2、岗位要求,即通过岗位描述,进一步说明担负某项岗位工作的员工所必须具备的资格条件,如经验阅历、能力、技能、性格、体格、兴趣等方面的要求。
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,达到为使岗位要求科学化、规范化,制订出岗位规范、工作说明书等反映岗位要求的人事文件,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企业员工的招收、选拔、任用、考核、晋升、培训、奖惩、报酬等项劳动人事职能。
3、工作分析的内容说明
1)岗位名称的分析
具体要求:用简洁准确的文字对本岗位工作任务所做的概括,包括:工种、职务、职称、等级等项目。
2) 岗位任务的分析
具体要求:任务是为达到某一项特定目的而进行的一项活动。当有足够的任务时,某一岗位就产生了。岗位任务分析就是要调查研究企业各岗位的任务性质、内容、形式,执行任务的步骤、方法,使用的设备、器具,以及加工影响的对象。
3) 岗位职责的分析
职责是职务与责任的统一。岗位责任的分析包括:岗位任务范围的分析、岗位责任大小、重要程度的分析。分析项目包括:1、资金、设备、仪器仪表,工具器皿、原料材料的使用、保管;2、与他人分工、协作、安全生产。3、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、质量,以及劳动效率;4、维护企业信誉,市场开发、产品设计,生产工艺,质量检验、行政管理、政治思想,素质培养等。特别说明:在上述各项具体分析中,既要有定性的分析,又要有定量的说明。
4) 岗位关系的分析
虽然企业中每个岗位都都有独特的功能,但各个岗位之间又存在一定的不可分割的联系。主要分析内容:一个岗位与另一个岗位具有何种协作关系,协作的内容是什么?它受谁的监督、指挥,它又去监督、指挥谁?这个岗位上下左右关系如何?本岗位员工升降的方向、平调的路线如何?
5)岗位的劳动强度和劳动环境的分析
劳动强度有大小主要看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。
其中外部因素包括:
1、劳动对象因素。包括工作性质与工作量密度,其中:①工作性质主要由生产系统的岗位或工种来决定,它与劳动能力的相容性决定着劳动者外部环境的优劣,决定着体力劳动者的动作力度、速度和技巧难度,决定着脑力劳动者遵循的思维方法和逻辑处理程序等,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强度。②工作量密度的提高意味着恶化了劳动者原有的外部环境,从而提高了劳动强度。
2、劳动工具因素。包括机器的操作力度、速度、技术难度、容错性能、宜人特性等。劳动工具的发展通常体现在劳动工具越来越适合于人的使用,意味着改善了劳动的外部环境,降低了劳动强度。
3、劳动环境因素。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处的外部环境,它分为劳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。
(1)劳动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条件、温湿度、噪音、照明以及空气中的氧、灰尘和有毒物质的含量等。对于同一劳动内容,在不同自然环境下将会产生不同生理、心理和精神效应,体现出不同的劳动强度: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,劳动强度较大;在宜人的自然环境下,劳动强度较小,另外亮度太大或太小、色彩太鲜艳或太暗淡等都将有损于劳动者的身体健康,提高了劳动强度。
(2)劳动的社会环境包括人际关系、生产管理制度、工资待遇、思想潮流等。例如,当人际关系处于紧张状态时,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心理和精神紧张程度就会增加,从而产生额外的劳动强度。同样,工厂的生产管理制度、社会的思想潮流等也会影响劳动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,从而影响劳动强度。由此可见,劳动条件优良本身就意味着劳动强度低,劳动条件恶劣本身就意味着劳动强度高。
(二)内部因素。
影响劳动强度的内部因素可分为生理、心理和精神状态特征三个方面。此外,劳动时间(或作息率)和老弱病残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劳动强度的内部因素,因为它综合体现了生理、心理和精神状态特征对劳动强度的影响情况。
1、生理状态特征。人作为一种高级的生物,有其固有的、普遍的生物规律,在劳动环境的布置、生产资料的设计、作息时间和作息率的安排中都应考虑人体一般的生理状态特征,都应符合人类的一般生物规律。如果违背其生物规律,机体的内环境就无法适应劳动过程的要求,从而体现出较大的劳动强度。